

孙英,女,今年36岁,是邹平县黛溪街道办事处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她的儿子王瑞鑫一出生便被诊断为脑瘫。9年以来,孙英始终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治疗,日复一日坚持帮助脑瘫儿子进行康复训练,最终,孩子不但生活能自理,还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走进教室,成为一名成绩可观的小学生,用行动诠释了“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王瑞鑫,一个9岁的小男孩,他这个年龄应该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了,可是他却坐在一年级的教室。因为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一出生因为缺氧导致脑瘫,两腿不能正常行走,思维和行为也比正常孩子发育迟缓。尽管这样,他却很满足,他为自己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进学校、听老师讲课、学习写字而感到开心。
五岁前在医院度过,妈妈就是拐杖
2006年,瑞鑫一出生就被诊断为脑瘫,初为人母的孙英感觉老天爷跟自己开了个玩笑。医生说,孩子将来怎么样,要看孩子自身恢复情况,如果好的话,能生活自理就不错,和正常孩子那样是不太可能。听完这些,还在月子里的孙英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转过身来再看看那个襁褓中柔弱的生命,她一边擦干眼泪,一边告诉自己,绝不能放弃!从那之后,孙英就带着脑瘫儿子走上了一条康复训练之路。
孙英辞去了在棉纺厂的工作,带着微薄的积蓄,领着儿子住在济南儿童医院,她在医院附近租上房子,一住就是大半年,在医院里配合医生和仪器进行各种训练和按摩、针灸。而瑞鑫的父亲在魏桥创业上班,当时每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供应着一家人的生活费和孩子的治疗费。钱花完了,就先回家,等连攒带借的凑够了钱再去住院。没钱住院在家的日子,孙英就学着医生的方法,帮助孩子反复训练,她一天也不敢放松,她在盼望奇迹发生。
老天爷也非常眷顾这对母子,瑞鑫在三岁的时候,有一天,他从一个只会坐着的孩子,突然变得会爬了,那一刻,孙英高兴的不得了,三年的付出终有回报,她更加坚信,孩子是可以慢慢恢复的,只要不放弃努力。
更加幸运的是,在瑞鑫五岁的时候,邹平的星火义工和一个企业知道瑞鑫的遭遇后,积极为他捐资近3万元,这份救助金为一家人送来了希望,瑞鑫及时做了腿部矫正手术,手术后,原来弯曲的双腿看上去直立多了,加上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瑞鑫不久能够行走了!只是走起路来跌跌撞撞,需要大人的搀扶。
这时,医生告诉孙英,孩子会走了,更需要坚持不断的训练,才能越走越好。从此,孙英就成了瑞鑫的拐杖,他带着孩子在家里每天练习走路,一开始走几步停停歇歇,后来能一口气走上十几步。后来,孙英会带着孩子到公园里、广场上练习走路,一到公共场合,他们母子经常招来异样的眼光,但是,这些并没有对瑞鑫的心理造成不好影响,因为他有一个阳光的母亲,有一个能给他安全感和自信心的母亲。
上了一年级,母亲成为学校的“常客”
瑞鑫虽然从小没有办法上幼儿园,但是他在家妈妈就是老师,孙英总是尽自己所能教给孩子一些知识,7岁之前,教会了他所有拼音的读写,还有一些简单字的书写。孩子到了上学年龄,看到同龄的孩子都背着书包去上学,瑞鑫也曾问过妈妈,什么时候他也能坐到教室里听老师上课。每当这个时候,当妈妈的总是心里酸酸的。
到了八岁,孙英看着孩子康复的越来越好,在家自己能够穿脱衣服、吃饭、上厕所,她觉得孩子上学应该没有什么障碍,于是开始咨询学校。黛溪小学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后,被这个执着的母亲所感动,同意瑞鑫先来上课试试。瑞鑫来到学校后,上课能够认真听讲,回家完成作业较好,为了怕孩子跟不上课程,孙英拿出很多的时间来辅导孩子学习,就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瑞鑫不负所望,期终考试取得了数学91分、语文77分的成绩。这个成绩虽然对一般孩子来说不是很理想,但对瑞鑫来说这已经很棒了,这个成绩的背后是他们母子做出的比常人更多的付出。
上了学的瑞鑫,在家的时间,做完作业就要抽空训练。孙英说,她每看到孩子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和进步,心里就非常满足。她希望孩子能多学些知识,将来能有个一技之长,等孩子长大后,能够自立自强。
自从瑞鑫上学后,母亲就成为学校的“常客”,她拥有随时都能进入学校的特权,孩子课间上厕所走那段路,如果没人扶着,很容易摔倒,有时自己爬起来比较困难。孙英担心孩子,她告诉老师,有什么事及时给她打电话,她会接着赶过来。慢慢地,她来的次数少了,因为瑞鑫在学校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同学们不但没有歧视他,还经常扶他走路,帮他收拾书包,孙英看到这些也感到欣慰。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瑞鑫长大后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孙英在2013年生下了健康的小儿子。同时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孙英的担子更重了,但她丝毫没有放松对大儿子的照顾和康复训练。如今,三十多岁的她已经有些驼背,但孙英不后悔,用伟大的母爱守护着孩子脸上的灿烂笑容。
孙英的模范事迹在2015年5月10日、5月6日分别在大众日报、今日邹平等媒体刊登,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