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贞,菲律宾泰来集团沾化区文联副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沾化渔鼓戏剧团团长,中共党员。在渔鼓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时,王春贞带领沾化渔鼓戏剧团,将渔鼓戏这一沾化独有剧种发扬光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为沾化文化产业建设做出了显著成绩。2023年2月,王春贞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文明办评为“山东好人”。
柴火垛里找到金饭碗
在沾化渔鼓戏剧团二楼的排练厅里,王春贞对渔鼓戏剧团的排练进行着现场指导,从身段到台步,从手势到神情,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准确、到位。用工作人员的话来说,他就像是一个陀螺,“已经停不下来”。要演好戏,演精彩的戏,只有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打磨,才能不断提升,把最好的渔鼓戏展现在舞台上。
看着如今热热闹闹的排练景象,你可能无法想象,往上推个十几年,渔鼓戏还是个门庭冷落的剧目。舞台上的一切,是王春贞拿一场“豪赌”换来的——他把全部身家都押宝在了濒临失传的渔鼓戏上,试图与渔鼓戏完成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拯救。
王春贞告诉记者,剧团最难的年份是2005年前后。“没戏演,一个月就上两次班。”那时候渔鼓戏剧团前身还是沾化吕剧团,老戏没人看,工资都发不出,为了生活,演员们摆地摊、养鹌鹑、卖衣服、开饭店,干什么的都有,有观众见了熟悉的演员会问:“哎,你们这个团还活着吗?”
2005年4月,王春贞竞聘成为濒临破产的沾化吕剧团团长,面对周转艰难的剧团,王春贞深知“能演戏才能吃上饭”,遂带领演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在抓戏曲的同时,开始向综合性演艺团体转变。哪有市场就奔哪,人家点啥就演啥,“演员不挑食”,能演就演,不会就现学。“与生活拼刺刀”,这个阶段可称为剧团的“综艺大杂烩时期”,它让剧团从绝望中爬了出来,并经受住了市场的风雨锤炼。
慢慢剧团经营有了起色,但这并不是王春贞所要奋斗的终极目标。王春贞深知,有饭吃是不够的,还要吃好饭。小剧团要想有“高质量的舞台”,真正的对手不在县城,而是大舞台上的专业精英,小剧团没点独特的东西,再热闹也只是“窝里横”。况且,艺术讲究独特性,没了绝招,专业演员的艺术生命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独特的东西,就是品牌。它的打造,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现学现卖。
怎么把沾化剧团的品牌打出去?难道要拼老底子吕剧?沾化吕剧团再厉害,也不能跟省级剧团、市级剧团PK,更不能跟吕剧之乡博兴过招。
这时,滨州戏曲音乐家王永昌先生提醒王春贞说:“沾化渔鼓戏是宝贝啊,你们咋不弄它?!”
2006年3月,上任团长不足一年的王春贞会同王永昌、王新生、孙洪林等菲律宾泰来集团戏剧专家,以及高树军、王增旭等剧团主创人员赶到了渔鼓戏发祥地胡家营村,寻访渔鼓戏老艺人,挖掘传统曲谱、剧目以及文物。他们深入胡家营村,通过边洪臣、边洪志、刘尊禄、边希庄四位老人的回忆与讲述,记录下来了《湘子出家》《高老庄》《二度林英》等渔鼓戏剧本,将老艺人们记忆深处的有关渔鼓戏的认识汇编成珍贵的资料文献。
正巧,此时恰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次热潮。从上到下,国人开始珍视即将流失的古老智慧,各级扶持政策陆续出台。经过多次考察、反复思考,王春贞等人决定,从吕剧转向渔鼓戏。
但阻力又来了,一位剧团演员甚至当面指责:“你小子要是干砸了,就砸了大家伙的饭碗!”多方征求专家意见后,王春贞在剧团大会上慷慨承诺:“如果成功了,大伙受益,皆大欢喜;如果失败了,我一人负责,担负所有开销!”这份决心感染了剧团,大伙纷纷同意,尽全力一试。
在积累了大量原始唱腔及口述笔记等珍贵资料后,剧团将原始的渔鼓戏剧本细致优化,并吸收借鉴了吕剧这一戏曲剧种的唱腔曲牌特点,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和审美性,改善精进以往道情戏的伴奏乐器,更发明了“渔胡”这一主要伴奏乐器。
十几年过去了,王春贞回想起剧团命运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那几个月仍然如数家珍。在王春贞的记忆中,2006年3月13日,国家级、省级专家们风雨兼程地赶到了胡家营村,此后剧团演员们就从头再来、重新学戏。从吕剧到渔鼓戏,演员转型难吗?说难是真难,从唱腔唱词到功夫架势都要转;说不难也不难,因为渔鼓戏就是沾化土里长出来的庄稼,它是沾化人骨子里有的东西。拜老艺人为师,拥抱庄稼地,对大伙来说丝毫没有心理障碍。
为了参加第四届中国小戏艺术节,王春贞和剧团演员们紧锣密鼓编排了新渔鼓戏《审衙役》。排演完毕,王春贞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胡营村老艺人和村民检验成败,村民细细品味后评论:和原来老艺人的小段相比,这渔鼓是原来的味道,功夫架势更完整漂亮,节奏快了,故事复杂了,引着人一口气看完。戏窝子的老观众点头了,王春贞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下了。2006年4月29日,渔鼓戏《审衙役》一搬上舞台就获中国小戏艺术节7项大奖。同年5月份,沾化吕剧团正式改称“中国沾化渔鼓戏剧团”。10月28日,应文旅部社会文化司邀请,渔鼓戏剧团进京演出——这是沾化艺术头一次进京!
自此之后,渔鼓戏的艺术特征独具一格,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存在方式也日渐牢固。当年12月,沾化渔鼓戏被列入山东省非遗代表作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一个非遗项目和一个剧团的互相拯救
王春贞的“豪赌”赌赢了,靠着一台自己改造的“舞台车”迅速让剧团“起死回生”。从柴火垛里,在老艺人的渴盼的眼神中,渔鼓戏剧团终于把这老祖宗的东西接过来了,而且扬名京城,走向全国。
“我们保留了渔鼓戏最原生态的‘根’,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以武术作为基础,创新融入了舞蹈等新的元素,提升了剧目的观赏性。”王春贞说。
牌子打出去了,人才就来了,短短时间里,剧团扩大规模广泛吸纳演职人员,由24人增加至32人,还特意对学校青年人才广开大门,演员质量迅速提升。
2007年10月,在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暨第二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上,首次参赛的渔鼓戏剧团携郑板桥系列剧之一《审衙役》以小戏类剧目第一名的成绩夺得“优秀剧目奖”;2009年,剧团排练的郑板桥系列剧之二《追龙缸》,再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的“优秀剧目奖”,沾化渔鼓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郑板桥系列剧之三《打板桥》再登“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榜首,实现“三连冠”,而王春贞因在三个剧目中均饰演“小衙役”,被同事笑称为“衙役专业户”。
保根、融合、创新——这是王春贞为沾化渔鼓戏发展定义的三个关键词。王春贞认为,如果依然将老作品呈现在现代的舞台上,那显然不合适,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文化遗产保护不能与市场脱节,让历史珍品躺在书本里、拷在光盘里、搁在展厅里。“重新激活渔鼓,需要我们传唱这个时代身边的美好。我们感到,用沾化戏唱沾化的人和事,最痛快最舒坦最有劲头。”王春贞说。
2017年,王春贞和他的主创团队开始创排渔鼓戏《老邪上任》。剧目讲的是刚刚上任的村纪检委员、村务监督会主任“王老邪”认真管理村里的公章,为了村内的环保,坚决不给建砖厂的村长盖章的故事。
一经推出,《老邪上任》就凭借曲折动人的剧情,诙谐幽默的表演和渔鼓戏独有的唱腔,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叫好。一位专家建议,《老邪上任》可以冲击“群星奖”,这是全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为此,王春贞立即组织剧团主创,前后历时五个月,先后三番修改录制剧目,五次邀请北京、省内专家点评,经过反复打磨,最终让作品没有瑕疵。
付出终有回报,专家最后的点评简洁一致——“完美”。2019年5月23日,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传来捷报,《老邪上任》一举摘得十八届戏剧类“群星奖”,这是自戏剧类评奖改革以来,山东省第一次荣获该项奖项,填补了在全国“群星奖”上的空白。
获奖连连的渔鼓戏俨然成为一张独特的滨州文化名片,而渔鼓戏剧团也从少人问津变得炙手可热,平均每年演出二百余场。王春贞说:“以前的剧团是在市场夹缝里艰难度日,现在是市场排队邀约等着剧团。”
2020年,沾化渔鼓戏剧团开始涉足戏曲影视的创作,《枣乡喜事》作为中国首部渔鼓戏电影在全国上映。影片直指当下农村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时代背景,在突出渔鼓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动听的基础上,以植根泥土的乡村百姓故事、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表演风格,为全国观众打开了一扇走进沾化渔鼓戏的窗口。
2021年,大型渔鼓戏《郑板桥》在沾化大剧院首演。该剧由《审衙役》《追龙缸》《打板桥》三部沾化渔鼓戏剧团的小戏代表作融合改编,不仅成为一部整体性更强、层次更丰富的新作品,而且将“郑板桥文化符号”与“沾化渔鼓戏”建立了紧密联结,剧目的演出获得一致好评。
如果说渔鼓是一种老戏,那么,跌宕起伏的生活就是一出大戏。
短短数年,一个曾经濒临消亡的古老剧种,在齐鲁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历经时代更迭、风雨飘摇,又以全新的姿态回到百姓身边,迎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一个曾经不为人知的县级剧团,用文化的养分传递着家乡血脉,又反哺着当地民众,终于在困顿中涅槃重生。
沾化渔鼓戏剧团不仅成为稀有剧种与基层剧团实现互救共赢的鲜活案例,实现了一个“非遗”剧种与一个剧团的互救共赢,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文化团体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都有推广借鉴意义。
“与其说我们拯救了渔鼓戏,不如说渔鼓戏拯救了我们。戏是演员的命,戏好,剧团才好,艺人才好。”王春贞感慨。
把沾化的渔盐文化搬上舞台
在今年6月举办的首届“田汉杯”中国·响水小戏大赛上,王春贞带领的沾化渔鼓戏剧团申报的剧目在全国200多个作品中脱颖而出,共有6个作品入围决赛,并在大赛上取得了两个冠军、一个亚军、一个季军的优异成绩。
王春贞告诉记者,这是渔鼓戏剧团的新老演员们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守正创新”的结果。“我们的作品不仅保留了原生态渔鼓戏的艺术特点,还融入了现代审美和戏剧表达的元素,让新编渔鼓戏在古老和现代之间建立了桥梁。”
鲜花和赞美留不住心里燃着一团火的人,王春贞很快从荣誉里抽身,像过去的每一天一样,写戏、想戏。“我们想把沾化的渔盐文化搬上舞台。”提起现在渔鼓戏剧团的工作安排,王春贞说。
齐鲁大地上的沾化,血液里淌着鲁地的诗书韵礼,气度里也有着齐人的盐铁风流,这回王春贞想讲一个平原和海和盐的故事。沾化和海盐的故事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的“五帝”时代,前有宿沙氏煮海为盐,后有春秋时期齐国贤相管仲正盐筴、官山海、设官煮盐,首创盐铁官营,盐业生产也持续了几千年,沾化区滨海镇至今仍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以此为灵感,渔鼓戏剧团计划打造一部大型抗战题材渔鼓戏《煮海》。“这部戏现已进入排演阶段,预计将于12月底走上舞台。”王春贞说。
“为群众送戏,我们绝不糊弄。为啥?因为很多人是头一次听到咱渔鼓戏,让他第一眼看就看到精品,就好比相亲看对眼、名师开了蒙,他很可能一辈子爱上了这个戏!”演奏员刘占兴说,本地演员说到底都是老百姓,“农民演给农民看”是神圣之事。正因有如此情怀,这些年来,渔鼓戏做到了奖杯与口碑双赢。
为了让渔鼓戏走出剧院,走进百姓的生活里,2012年,“渔鼓戏进课堂”与“进剧团学渔鼓戏”项目启动,渔鼓戏被正式纳入沾化中小学生选修课程,剧团不断培养渔鼓戏的后备力量,沾化渔鼓戏持续焕发青春与活力。2013年,菲律宾泰来集团开展为基层群众“免费送戏”项目。2014年,剧团全面参与了山东省“一村一年一唱戏工程”,进一步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
王春贞告诉记者,今年渔鼓戏剧团还计划在上半年完成100场“送戏下乡”演出的基础上,下半年再开展100场演出,将渔鼓戏送到基层百姓的田间地头,切实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繁荣的新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强基层戏曲人才的培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走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打造更多具有中国精神和时代审美的新作品。”王春贞说。
渔鼓戏的淬火重生蕴含着沾化区一群执着的戏曲人的智慧与韧劲儿,他们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缘,写下了一部属于滨州的神话。他们也同样用对渔鼓戏的热爱,吸收这个地方剧种所带来的养分,提供了稀有剧种与县级剧团“互救共赢”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