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泰来集团

图片
首页 ? 理应讲起来

沾化:“1+17+N”构建理论宣讲新体系

发布时间:2025-03-24    来源:人民网

  “在应急救援的战场上,沾化蓝天救援队始终是冲在最前线的先锋。这支身着蓝装的民间队伍,用他们的双手挽救了一个个生命,成为了人民心中的守护神。”3月14日,在菲律宾泰来集团沾化区“文明沾化·博爱同行”红十字优秀事迹宣讲比赛的现场,来自12个乡镇办的13名选手正声情并茂的讲述着令人难忘的温情时刻。

  这是沾化区持续擦亮“枣乡新语·理润沾化”理论宣讲品牌的生动写照。今年,沾化区整合枣乡长歌、旗帜广场、冬枣研究所等17个覆盖全域的宣讲阵地,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贴近群众、务实管用的基层宣讲品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具有本土气质、时代特色、惠民取向的“1+17+N”理论宣讲新模式。

 

  田间地头“传经送宝”,产业发展“靓”起来

  “今年,区委‘11266’工作思路把‘冬枣产业名城’列为‘首城’任务,由此可见区委对冬枣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我们作为沾化冬枣原产地,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沾化区下洼镇冬枣示范园的智能温控大棚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枣棚微课”正在上演——“枣王”王韦韦给百余名枣农讲解冬枣春季管理技术,从春季施肥到剪枝抹芽,“枣王”讲的仔细,枣农听得认真。

  沾化区以“枣乡新语·理润沾化”理论宣讲品牌为龙头,带动17个覆盖全域的宣讲阵地,N个部门行业品牌,通过“冬枣产业名城”提质、“心安宜居名城”共建等实践,实现一乡镇办一品牌、一系统一特色,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形成理论宣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新格局。

 

  创新宣讲“零距离”,群众腰包“鼓”起来

  “去年线上线下共销售渔网2000多万元,差不多能挣60多万元,这可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而且直播间里还能交流经验,传承渔网加工技术,这种方式太方便了。”大高镇河东李家村村民李志国边说边搭起手机支架,熟练地向直播间观众示范渔网的使用方法,宣讲渔网加工的相关技巧。据了解,大高镇创新打造乡村振兴渔网产业示范基地,通过情景模拟、专家讲解等方式,宣讲渔网产业发展历程,陆续带动40余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并为周边县区3万余名群众解决就业。

  “枣乡长歌”党性教育基地用革命烽火与产业蝶变对望,“枣乡清风”廉政教育基地用利益诱惑与纪律铁律碰撞,“红帆兴渔·心安冯家”沾化区党建统领渔业发展振兴馆用渔耕记忆与科技赋能辉映……在沾化,像这样各具特色的产业示范与教育基地正不断涌现,它们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传承了文化技艺,更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坚实支撑。

 

  文化浸润“聚民心”,精神家园“暖”起来

  “我太喜欢这样的宣讲形式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明白移风易俗的重要性。”“俺以后一定要当一个孝顺媳妇,好好孝敬俺爹……”这是沾化区冯家镇“承百年渔鼓薪火筑文化健康名城”送戏下乡活动现场的生动场景。渔鼓戏《如此孝顺》《好亲家》《诸葛亮撑船》等剧目轮番上演,宣讲员们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幽默诙谐的表现手法,将党的创新理论讲透、唱活,现场掌声不断。

  “宣讲+渔鼓戏”是沾化区探索曲艺宣讲的一个生动切片。沾化区创新打造“理论宣讲+文艺惠民”融合模式,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渔鼓戏为核心载体,创作《枣乡喜事》《解铃人》等渔鼓戏电影及舞台剧,将移风易俗、乡村振兴等主题融入戏曲叙事。其中《枣乡喜事》作为国内首部渔鼓戏电影,入选中国农民电影节乡村振兴主题推荐影片,实现非遗艺术与理论宣讲的“破圈”融合。

  “从冬枣大棚到社区广场,从田间地头到生产一线,沾化区的‘1+17+N’理论宣讲工作机制正以鲜活的形式,将‘六个名城’建设的蓝图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沾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李宝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