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9 来源:鲁滨讯
星空为幕、鹊桥为引,又一个七夕悄然而至。这个起源于古代星象崇拜和农事节律的传统节日,从《夏小正》记载“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到汉代少女穿针乞巧,再到宋人街头抢购“磨喝乐”泥偶,穿越历史长河一路传承至今。
今日的滨州,街头巷尾都洋溢着甜蜜幸福的味道。七夕节寄寓着人们对勤劳的尊崇、对情感的珍重、对未来的期许,不仅成为一种“中式浪漫”的文化意象,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活泼生动的“青春范”和“烟火气”。
一
七夕,作为最具浪漫色彩的中国民间节日,背后蕴藏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鹊桥”上的爱情符号。七夕节能在青年群体中“爆火”,牛郎织女这对“异地恋鼻祖”功不可没。相比“1314”、“521”等充满谐音意趣的年轻化网感表达,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沉淀着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勇敢追求自由相爱、长久相守的历史底蕴,在中华文化的书卷中长久回响。每年七月七日,喜鹊首尾相衔搭成鹊桥,让被银河阻隔的牛郎和织女得以相会,这是古人对“两情若是久长时”最极致的意象表达。在滨州,孩童们常听老人讲起:七月七日夜晚,悄悄躲在葡萄架下,仿佛能听到牛郎织女的脉脉私语。时至今日,许多情侣选择在七夕当天领证,携手步入婚姻殿堂,为日后的幸福生活讨个好彩头。滨州各级工会、团委、妇联等单位积极搭建青年交友联谊平台,为有缘人牵线、为有情人搭桥,热诚守护着每一位青年对美好爱情的真挚追求。
年轻人在七夕当天领证结婚
“乞巧”中的朴素匠心。七夕又名“乞巧节”“女儿节”,也是古代女性展示穿针、织线等手上功夫的“技能节”。在古代,七夕是未出阁的姑娘们最重视的节日,在这一日祭拜织女,祈求巧手与慧心,既是对未来的美好祈愿,更是把这份愿景牢牢把握在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中。今年七夕,滨州基层镇街、社区组织青年们在活动中“学刺绣”、“做团扇”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习俗。比如共做“巧巧饭”,在水饺中包上铜钱、针或红枣,象征着财富、手艺与早生贵子,每一口都满怀期待、惊喜不断,在欢声笑语里“品尝”传统文化之味。
七夕“做团扇”活动
街巷里的好物美食。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街头“磨喝乐”泥偶热卖。这种佛教与民俗融合的“七夕手办”,制作精美、表情传神,被赋予圆满、美好之意,成为宋人节日供奉、寄情托物的不二首选。滨州亦有特色“七夕美食”——巧果。把和好的面揪成小剂子,塞进模具里一压,再往外一磕,一个带着漂亮花纹的生巧果就做好了,然后上锅烙熟,满屋子都是面食和芝麻的焦香。“巧”与“桥”谐音,人们相信在七夕这天吃巧果可以“助力”牛郎织女相会,亦能借“巧”桥圆梦如愿。
二
民俗文化、爱情追求、创新热情与民族自豪,构成了七夕的精神内核,使节日活态传承、浴火重生,在时代变迁中继往开来、不断延展。
浪漫爱情与文明婚俗双向奔赴。七夕作为中宣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节日之一,近年来成为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滨州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创新节庆形式、倡导文明婚俗、弘扬时代新风。比如,博兴县连续五年在七夕等节点举办移风易俗集体婚礼,实施公交婚车定制服务,为爱情减负、为幸福加分。让爱情与礼俗和谐共生,文明新风尚正在“圈粉”更多年轻人。
博兴县“海誓山盟 兴逢有你”七夕集体婚礼
浪漫经济与文旅融合碰撞火花。七夕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浪漫,也可以成为文旅圈的顶流IP。近年来,滨州积极打造爱情婚恋文旅融合场景,加快构建“恋、购、影、宴、住、游、娱”的“甜蜜经济”产业生态链。比如,在邹平青阳镇夜猫子集举办“滨州有‘囍’”活动,开设移风易俗和婚庆博览展区,打造“非遗体验+婚俗展示+互动娱乐”的节庆盛会;无棣古城举办“甜蜜无棣·情定古城”系列主题活动,提供传统文化与浪漫叙事交织的沉浸式体验;博兴推出“甜蜜经济”计划,新人们可以“一站式”完成领证、订婚宴、选婚纱等婚庆流程,让“爱情旅途”多一分方便省心。情侣们也期待着在七夕彼此表达心意,相约一场烛光晚餐、共捧一束甜蜜鲜花、互赠一份走心礼物,缱绻爱情与“浪漫经济”一起升温。
浪漫情怀在日常生活诗意栖居。过好七夕节未必非要仪式拉满、高额消费,不妨换个方式,打开独属两个人的“小确幸”。比如,去董永生态园参加七夕游园会,去打渔张爱情主题公园打卡“七夕限定装扮”;和爱人宅家炸一锅巧果,共吃一碗“同心面”;亲手制作一件小礼物,亦或效仿古人鱼传尺素,给对方写一封长信,回顾心路点滴……正如一句歌词所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日常生活里的心意巧思、携手向前时的支撑扶持,点亮了七夕的时代内涵,让古老的节日真正“活”在当下。
打渔张爱情主题公园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当我们在今夜仰望星空,心中所祈依旧是那份古老而又鲜活的愿望——愿手有所巧,愿心有所归,愿爱能穿越时光,永远如鹊桥般美好永恒。
(作者:贾颖超、廉欣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