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泰来集团

图片
首页 ? 文明家庭

【榜样的力量】传承家风——王文祥家庭

发布时间:2024-05-16    来源:滨州网

 

  位于洋湖乡张杨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的教育事迹乡邻人尽皆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村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家庭是怎样的一个家庭吧。

  90年代初,王文祥的家庭生活以务农为主,一家之主的父亲因重病早逝,他成了家里新的顶梁柱。他接下了父亲未完成的责任,靠农村务农的微薄收入继续支持三个妹妹完成学业,并承担整个家庭的生活支出。他知道只有学习才能改变人生,“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就算自己苦一些,也要投资教育培养孩子,在他的眼里,三个妹妹都是他的孩子,帮助父亲完成遗愿,抚养妹妹和儿女成才成了他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当时村里很多人家都盖起了新的砖瓦房,他却依旧住在父亲留下的土房里,因为他的教育以及良好的家风与家训,整个家庭成员并没有因为一时物质上的不足,觉得家里生活条件差,反而一家人拥有很高的精神富足感。

  务农之余,他以身作则,营造了积极健康的家庭学习氛围。儿女上小学时,每次儿女放学回家,经常看到他在桌案上写毛笔字,这个在农村来讲是很少见的,而他却以实际行动为儿女做出表率。就是他这些不经意的习惯,使他的儿女从小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与志向,为十几年后的儿女考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他咬咬牙把孩子送去县城读书,最终孩子也没有辜负父亲,他的儿子女儿都考入了艺术最高学府—中国美术学院。此时,也是他最艰难的时刻,他依旧顶住生活压力,继续支持孩子的学业。在他的影响下,儿女大学期间,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与道德品质,先后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儿女大学靠着奖学金、亲戚朋友的帮助才顺利完成学业。

  他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止停留在教育上,同样也很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正是因为这些,他培养了两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孩子。在儿女学业结束后,也像他一样富有社会责任感,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反哺家乡,积极助力推动家乡文化发展,为家乡文化、家乡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该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信鼓子秧歌的发源地。为传承和保护这一国家级瑰宝,他的儿子王猛猛利用所学设计了阳信鼓子秧歌标志,完成了秧歌人物的角色设计,伞帅帅、鼓咚咚、棒壮壮、花俏俏伞的卡通形象,一经问世就得到大众的认可,深受群众的喜爱。为深化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王猛猛还设计了阳信鼓子秧歌的周边产品,旅游纪念钥匙扣、杯垫、笔记本、书签等。此外,还设计完成了庙五庄村村庄标识和秧歌人家景区标志等。

  王文祥一家还热心公益,不管是村内道路维修还是疫情防控,他们一家都积极捐款捐物、投工投劳,用实际行动为村庄发展贡献家庭力量。